当前位置:首页 > 民风民俗 > 正文内容

霞浦三沙――闽东北的“闽南部落”

lier4年前 (2020-07-15)民风民俗1321

节前,我们来到了位于闽东北的霞浦县三沙镇,满街的人都说闽南话,是地地道道的闽南腔,我们还听到从店铺和民居飘出闽南语歌曲。

看到我和同事小刘拉着大包小包,三沙人都知道我们是外地人。我到一家小店用闽南话说要买矿泉水时,店主一下没反应过来,我又说了一遍,他疑惑地问我:“你会说闽南话?”“我从厦门来的。”我告诉他。店主一下乐了:“原来是下南人,老乡老乡!”

店主姓徐,祖籍安溪。他说三沙人都把闽南说成“下南”。

包容各方的美丽三沙港

  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,三面环山,一面襟海,陆地面积63.6平方公里,总人口45000人。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,依次有一澳、二澳、三澳、四澳、五澳和东澳、西澳等,民房多数依山而建,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。

三沙人说“风浪大时,房屋倒塌,树带根拔,但港内的船不会破”。这足以说明三沙港口条件优越。三沙海岸线35公里,有15个澳口可停泊船只,最大的古镇港南北宽700,主航道水深1544,万吨级轮船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停泊,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

三沙在历史上被誉为“福宁门户,闽浙钥匙”。据史料记载,从唐代开始到清朝,历代都曾在此设镇驻兵。

76岁的林瑞枝说,大多数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,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,就像“海加定”(红树林)在这里落地生根,他们的“祖”都是“闽南祖”。

林瑞枝老人现在是该镇退休干部管理站站长,祖籍在惠安县,他的父辈上世纪初从海上“登陆”定居三沙,老林就是在三沙出生的,从他父亲算起,现在已有4代人了。老林说,他们在三沙算是比较年轻的移民了。

林瑞枝说,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,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,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。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,盛产大黄花、小黄花、带鱼、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,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、避风;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,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,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,慢慢就习惯了,成了“常住人口”,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。

三沙是自发的松散型自由移民小镇,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三沙人口才8000多人。现在已有4万多人。三沙有姓氏六七十种。也正因为这些渔民来自五湖四海,所以三沙民间没有任何宗派,也没有像一些地方本地人对外姓有排他性。老林说,这种几百年延续下来的包容精神,应是闽南人的优秀品质之一,现在在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,比方说选村干部,谁能干、会为村民做事就选谁,村民就拥护,而不存在哪个姓大、哪族人多势力就大的问题。

闽南风俗三沙照搬

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,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,汇聚了惠安、晋江、安溪、漳浦、龙海等地的渔民,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,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,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。

从地理位置上说,闽南地区的东北界应是在惠安和仙游交界处,惠安还是通行闽南话,进入仙游就说另一种方言了。三沙是离闽南本土最近的、通行闽南话的地区。

林瑞枝说,惠安人有“七月半不回没祖,年兜(除夕)不回没某”的习俗,意思是农历七月十五不回家就是背祖,过年不回家就讨不到老婆,在海上作业的渔船最好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前赶回家“送神”,最少也要在家“过五瞑”(在家过五个晚上),等到初四“接神”后才出海。

过年前,蒸发(即年糕)、除尘、贴春联、挂红等是少不了的,家具、农具、渔具是少不了要挂红的,有的长寿老人甚至把长髯都用红丝线系起来。

众多的风俗中,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“敬重”了,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。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。除“令旗”外,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。船头贴“福”、船眼贴“龙目光彩”、主桅贴“送风得利”、船尾贴“海不扬波”、舵贴“万军主帅”等,水仙门(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)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。现在的渔船有了现代装备,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。

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,三沙渔民最敬仰的“神”也是海上女神妈祖。林瑞枝说:“闽南话有句俗语叫‘走船跑马三分命’,从前的渔船小,抗风浪能力差,‘天气预报’只能靠经验,但毕竟有局限性,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。”据林瑞枝介绍,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,还有关帝庙、九使宫(供奉广利王)等。

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,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。农历七月廿九,三沙人要过“普渡”,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,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,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。

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、米筛,小孩满月要送红色“剃头蛋”等习俗,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霞浦吧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xiapuba.com/post/131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霞浦三沙――闽东北的“闽南部落”” 的相关文章

半月里村的故事:畲族传统婚礼

中华民族2007-15期《半月里村的故事》 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有一个叫半月里的小村庄。这里生活着七十多户人家,他们都是畲族,大多数姓雷。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,还有三座老宅和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。而今村子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,只有少部分年轻人留在了村子里。雷华香是...

霞浦畲家乌米饭制作方法

<p>“三月三”为什么吃乌米饭?竟然有五个传说!<p>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:其一,"三月三"为米谷生日,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,故涂上一层颜色,祈祝丰年。其二,三月三虫蚁不作,畲民吃了乌饭,上山下山不怕虫蚁。其三,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,敌人常来抢米饭,畲民故...

霞浦:探寻千年古县的文保之路

<p>霞浦建县1700余年,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,古福宁府驻地,古称温麻、长溪,为闽东政经文中心。其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民间文物,可谓星光灿烂。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中,霞浦县该怎样维护好这些民间瑰宝?<p>“旧物”居然是文物<p>霞浦县溪南镇上砚村有一座明...

霞浦县沙江镇成功举办第二届妈祖文化节

4月20日至22日,沙江镇第二届妈祖文化节在沙江镇竹江成功举办,该活动由竹江村前澳天后宫理事会和后澳天后宫理事会主办,沙江镇人民政府、霞浦县旅游局、竹江村村民委员会、霞浦县艺术摄影协会等单位协办。活动吸引了辖区、邻近游客、外地旅游摄影爱好者近2万人次前来观看。<p>活动现场,节目异彩纷呈...

杨家溪民俗文化

民俗: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,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。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,是霞浦、福鼎、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、泰顺、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。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“对歌节”节目,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(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“辰日”)。每逢佳节,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,都要刻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